1. <dfn id="vqgk9"><acronym id="vqgk9"></acronym></dfn>

        <code id="vqgk9"></code>
        四明山下,遇見“美麗鄉村”
        作者:狄英娜 劉唯達來源:求是網發布時間:2020-07-19

          水碧山青,云霧靄靄。行走在浙江大地上,處處可見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,層巒疊嶂,郁郁蔥蔥。湖光山色之間,一排排、一棟棟顏色各異的別樣小樓交錯掩映,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徐徐鋪展開來。


        圖為寧波余姚陸埠鎮蘭山村    寧波市委宣傳部提供

          沿著被稱為“最美公路”的滸溪線一路向南,駛過煙波浩渺的四明湖,便來到位于四明山腳下的橫坎頭村。

          享有“浙東紅村”美譽的橫坎頭村,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惦記的村莊,2003年和2018年先后兩次收到總書記的回信??倳浢銊钹l親們,“要努力建設富裕、文明、宜居的美麗鄉村”。


        圖為寧波市梁弄鎮橫坎頭村    寧波市委宣傳部提供

          總書記的回信如和煦春風吹遍四明大地,激勵著鄉親們持續奮斗。多年來,在基層黨組織帶領下,廣大村民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深情囑托與殷殷期望,一幅美麗鄉村圖景正在被不斷書寫,一座富裕、文明、宜居的美麗鄉村在四明山下正由理想變為現實。

        小村莊的精彩“蝶變”

          提起農村,很多人都會把它與“破、舊、臟、亂”劃等號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,人居環境差,經濟更落后,年輕人都不愿意回來……

          曾經的橫坎頭村也是這樣。老村民王奶奶感慨地說:“當年是真窮,房屋破舊,山路坎坷,家家戶戶窩在山溝溝里,靠著一畝三分地過活”。

          當地黨員干部一直帶領大家尋找解決溫飽的辦法。然而,致富之路,哪有那么順遂。由于交通閉塞、產業落后、地方偏僻,到21世紀初,村民們都還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。


        橫坎頭村今昔對比      劉唯達拍攝

          “蝶變”發生在2003年。

          春節前夕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村里調研,春節后又給村里黨員群眾回信,鼓勵鄉親們發揚老區的優良傳統,保持艱苦奮斗、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,解放思想,與時俱進,加快老區開發建設,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。

          脫貧不是“等靠要”,有了黨的好政策,就要使勁往前沖。

          在市農科院的指導下,村集體流轉出100多畝土地,投資15萬元,種下第一批櫻桃樹苗。村民心中有狐疑,黨員就帶頭示范,率先承包了一些土地,幾年種下來,櫻桃畝產收益在萬元以上。

          黨員帶頭的引領示范效應不斷增強,一傳十十傳百,橫坎頭村民紛紛轉向櫻桃種植成功增收,并擴種楊梅、藍莓、獼猴桃等特色水果,成功培育了能不斷生蛋的“金雞”。

          解決了溫飽問題,村民們開始大膽創新。充分挖掘自身紅色資源,大力發展紅色旅游,同時利用綠色資源、壯大特色產業……

          短短幾年間,村莊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,“全國小康建設示范村”“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”“全國文明村”等榮譽接踵而至,村莊美如桃花源。

        “浙東紅村”的響亮名片

          “四明山有多少高?八百里方圓廿里高;四明山有多少險?銅墻鐵壁千萬道;四明山部隊用啥格炮?鐵頭砂子檀樹炮,四明山用啥格刀,紅布繞頭闊背刀,四明山部隊為誰好?幫助窮人翻身斗土豪。”一曲革命歌謠,道出了橫坎頭村的紅色基因。

          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《論聯合政府》中指出: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解放區,“包括十九個大的解放區,其地域包括遼寧、熱河、察哈爾、綏遠、陜西、甘肅、寧夏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。”報告所說的浙江,就是指以余姚梁弄鎮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。1943年,中共浙東區委進駐橫坎頭村。

          橫坎頭村,因紅而得名。紅色是她的名片,是她的血液。

          如果說,是什么樣的內生動力激勵著“紅村人”苦干實干,脫貧致富奔小康?答案或許就在這里。

          聞名浙東的“紅村”,曾經見證了國人奮起抗爭的錚錚鐵骨。她是中共浙東區黨委、浙東行政公署等舊址所在地,是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。在這片紅色沃土上,豐富的紅色資源鍛造了橫坎頭村的文化性格,奠定了橫坎頭村的文化底蘊。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橫坎頭村每一寸土地上、浸潤于橫坎頭村每一位村民的心底深處,紅色文化在這一座普通的小山村中不斷得到代際傳承,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、走向全面小康最為深厚的精神動力。


        “浙東紅村”橫坎頭村    劉唯達拍攝

          走得再遠,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。

          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艱苦奮斗、苦干實干的精神,如同血脈一般源源不斷地流淌在一代代橫坎頭村村民的心中。曾經的“橫坎橫坎,橫看豎看看不到頭”“山大石頭多,出門就上坡”等鄉間俚語,深刻折射出這一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落后、人民群眾生活困頓的窘境。但正是有了不怕苦、不信邪,敢于斗爭、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的支撐,橫坎頭村發生了“天翻地覆”的驚天巨變。

          紅色文化資源,不僅“豐富”了橫坎頭村民的內在精神世界,而且“豐富”了橫坎頭村民致富增收的外在物質世界。2019年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740萬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48元,同比分別增長40.2%和15.9%,“紅村”再次生機勃發。

        “綠水青山”的厚重底色

          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

          與浙東地區其他山村一樣,橫坎頭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綠色自然資源。村子地處四明山腹地,一條橫溪穿村而過,東有著名的白水沖飛瀑,南有羊額古道,是“唐詩之路”的重要驛站。如果說“紅色”是革命文化留給橫坎頭村的隱性財富的話,那么,“綠色”則是自然留給橫坎頭村的顯性財富。


        圖為今日橫坎頭村  寧波市委宣傳部提供

          黃彭勛是村里第一個“吃螃蟹”開農家樂的人,2006年,他放下相對穩定的工作,借款和家人一起回到村莊,辦起了百丈水庫農家樂。從門可羅雀到喧鬧火爆,依托紅色旅游、綠水青山等資源,百丈水庫農家樂在口口相傳中打響了品牌,生意也越做越大。

          “客人們來吃飯,個個都夸我們這里的空氣好,農家菜味道也好?!秉S彭勛樂呵呵地說。

          百丈水庫農家樂的成功,點燃了周邊農戶興辦農家樂的熱情,如今,村里的農家樂已經發展到9家,吸納和安置了大批閑散勞動力,并帶動了本地花生、玉米、土豬、土雞等農產品銷售。

          “葉子變票子”“農貨變網貨”“山民變股民”……依托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,橫坎頭村正在不斷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落實總書記提出的“建設美麗鄉村”的要求,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,大踏步邁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!

        91视频最新网站,欧美日韩导航,无毒不卡在线播放,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